1号团队

官方合作招商-1号团队

联系方式:站内留言

友情合作

  • 当前位置:首页 > 天辰平台 > 正文

    天辰平台-形容气质出尘的和尚的句子

    摘要: 形容僧人的佳句 1.描写僧人的句子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白居易)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

    形容僧人的佳句

    1.描写僧人的句子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白居易)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鸟窠和尚赞(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赠鸟窠和尚诗(白居易)

    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岑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带旧珠。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赠袒肩和尚(杜荀鹤)

    山衣草屐染莓苔,双眼犹慵向俗开。若比吾师居世上,

    何如野客卧岩隈?才闻锡杖离三楚,又说随缘向五台。

    乘醉吟诗问禅理,为谁须去为谁来?

    长芦夫和尚真赞(黄庭坚)

    松枯竹瘦,是其岁寒也。

    山高水深,不可犯干也。

    取多国士,庄严此土,如陶家手也。

    拂除方丈,置榻而坐,一不受也。

    首出万物,渊默雷吼,寂寥者之参也。

    若夫以法界印,印毛印海,则惊僧繇而走巫咸也。

    哭柏岩和尚(贾岛)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2.描写"僧人"的句子

    1、因为采取直入本质的方式,所以佛教浩如烟海的被历代僧人研习,但并不拘泥,故中国的佛教的门派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这正合乎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

    2、为了补偏救弊,为佛教争得更大发展空间,北宋僧人契嵩在融合儒释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他选择以"孝"为突破口,对佛教的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力图找到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 3、一位省级高官站在一个三层朝拜大厅上,宣布一位本地僧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西藏喇嘛的转世。

    4、韦驮菩萨住在前殿,每天看着僧人们往来背水,深为他们的坚韧不拔所感动,发心要帮信陡们解决吃水困难。 5、年迈的僧人双目已盲,却带着佛学律法和天朝繁华远渡重洋,以慈悲的心情,普度海那边的芸芸众生。

    羽无双 6、僧人安排孩子和一位有经验的拳击手进行擂台赛. 7、真正的佛法不是寺院、佛像、供养僧人托钵的食物或是仪式. 8、“服务型法术僧人”形象,缺乏佛教色彩;“斗法型法术僧人”形象,只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矛盾斗争中失败的象征。 9、这僧人懂些巫术,为人凶恶,死后葬在鲁昂附近波什维尔地方的圣乔治修道院,他坟上竟生了些癞虾蟆。

    10、洛阳永宁寺塔为当年西域僧人也赞叹不已.其塔基近年得到了清理. 11、它包举了二百五十七个僧人,是佛教史上的重要著作。 12、僧人不守戒律、与人斗殴、娶妻生子、鱼肉百姓,遭到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13、地震次日,贡噶活佛就率领280名僧人从紧邻玉树的四川甘孜州德格县赶到灾区。 14、有的女人落发当尼姑,有的汉子落发当僧人,也有人出假证当骗子! 15、停中有流浪僧人独宿,夜间看市内灯火一定很美。

    16、盲者缓缓地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 17、印度僧人达摩东渡来华,带来了印度传统的禅法。

    18、三个月后,孩子的父亲来了。僧人安排孩子和一位有经验的拳击手进行擂台赛。

    19、后来僧人跟他解释,方知这是潮信。

    3.描写僧人的诗句

    1,《题鹤林寺僧舍》唐代 李涉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2,《听蜀僧濬弹琴》唐代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译文:蜀僧怀抱着绿绮琴,来自遥远的峨眉山。 3,《别山僧》唐代 李白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译文: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4,《送僧南归》宋代 简长 振锡林烟断,添瓶涧月分。

    重栖上方定,孤狖雪中闻。 译文:振动锡杖走入荒地,不免以涧水果腹,饥饿难忍。

    你又回寺院练习禅定,听那孤独的猿猴雪中长鸣。 5,《饭覆釜山僧》唐代 王维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译文:晚上知道了清净的佛理,白天便远离人群。

    等着远方覆釜山的僧人,预先打扫自己的房子。

    4.形容“和尚”的诗句有哪些

    1、山下留别佛光和尚 (白居易)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2、鸟窠和尚赞 (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3、赠鸟窠和尚诗 (白居易) 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4、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 (岑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带旧珠。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5、赠袒肩和尚 (杜荀鹤) 山衣草屐染莓苔,双眼犹慵向俗开。

    若比吾师居世上, 何如野客卧岩隈?才闻锡杖离三楚,又说随缘向五台。 乘醉吟诗问禅理,为谁须去为谁来? 1、法海和尚是个道貌岸然的人物。

    2、电影里的那位老和尚,武艺精湛,盖世无双。 3、和尚们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3、造句 网(在线造句词典)-造句大全,几千词语的造句供您参考哦! 4、小和尚恍然大悟,不再生气了。 5、你这几句话,让人大惑不解,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6、和尚由于罪孽深重,在阴问遭受了刀砍锯断的惩罚。 7、人活着要有理想,有作为,切不可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

    8、这时一个小和尚来到棋局前只见他一身纳衣一尘不染,面对令众人眼花缭乱的棋局露出了迥然不同的神色。 9、和尚的脑袋,真是寸草不生! 10、老和尚一席话犹如当头棒喝,他幡然悔悟。

    11、这个人向来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难堪重任。 12、你说这没头没脑的话,是啥意思,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13、花和尚鲁智深性情暴躁,遇到不平之事,不由分说,举拳便打。 14、古代和尚学经,多半靠师傅口传心授。

    15、在唐代的中国,和尚是普通民众崇拜的偶像,僧侣之间追求佛法的的修为,追求品德学识的修养,他们不以貌取人,注重以德服人,基于这种氛围许多得道高僧应运而生,比如,玄奘便是众所周知的唐僧。

    5.关于僧人的诗句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白居易)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鸟窠和尚赞(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赠鸟窠和尚诗(白居易)

    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岑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带旧珠。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赠袒肩和尚(杜荀鹤)

    山衣草屐染莓苔,双眼犹慵向俗开。若比吾师居世上,

    何如野客卧岩隈?才闻锡杖离三楚,又说随缘向五台。

    乘醉吟诗问禅理,为谁须去为谁来?

    长芦夫和尚真赞(黄庭坚)

    松枯竹瘦,是其岁寒也。

    山高水深,不可犯干也。

    取多国士,庄严此土,如陶家手也。

    拂除方丈,置榻而坐,一不受也。

    首出万物,渊默雷吼,寂寥者之参也。

    若夫以法界印,印毛印海,则惊僧繇而走巫咸也。

    哭柏岩和尚(贾岛)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古代形容仙家气质的句子都有哪些?

    1. 借一丝秋风清逸,披一件淡雅素衣,饮一杯雨前清茶,漫步于梨花树下,任白花纷落,温文尔雅,净玉无瑕。

    2. 春日闹,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

    3. 大朵牡丹翠绿烟纱碧霞罗,逶迤拖地粉色水仙散花绿叶裙,身披金丝薄烟翠绿纱。 低垂鬓发斜插镶嵌珍珠碧玉簪子,花容月貌出水芙蓉。

    4. 眸含春水清波流盼,头上倭堕髻斜插碧玉龙凤钗。 香娇玉嫩秀靥艳比花娇,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一颦一笑动人心魂。

    5. 我要踏风而走,到山里去寻个秋月。

    6.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7. 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8.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9. 盈月光饮,载风雪归。

    10. 你跳得出去,且安心做你的和尚,我只记取你当初的模样; 白衣胜雪 才冠三梁。

    11. 雪花长安道,秋风扫,莫弹伤心调。

    12. 春风并酒,可醉万千风月。

    13. 入不言兮出不辞, 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14.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5. 听风动,吹乱三千痴缠。 坠雪湮,迷离一世涟漪。

    16. 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

    17.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18. 愿你从此前程似锦,无疾病侵扰,无风雨相困。 江河可渡,孤酒可饮,青天白日海阔天空自能翱翔。 此后,你我生生不见,岁岁平安。

    19.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20.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描写仙人那种出尘气质的句子? 人物举例:白子画、洛音凡…

    他身穿一件佛头青锦袍,腰间绑着一根苍蓝虎纹绅带,如瀑墨发无风自舞,一双清澈的眸子寒意末到眼底,身子略显消瘦。衣袂飘飘,清冷的背影仿佛与天地相融,似已把自己的心肺、身心,都缝入茫茫苍穹,唯有寒风朔朔攀附着天际流入更深远的世界。

    【我只是用环境衬托他的清高,不是在描写景色ヾ(o◕∀◕)ノヾ】

    他着着一件暗蓝色素面绸衫,腰间系着一根墨黑色蟠离纹束带,一头长若流水的发丝,有着一双深沉睿智的眼眸。博爱天下,唯天下而存,不为世事动容,不为疾苦寒心,永远留守着一身清冽的寒气,好似灵魂裹上厚重的雪装,不透一丝温润。双眼似乎早已洞悉一切,只能孤自远离……

    有关布袋和尚的诗句

    1. 关于布袋和尚的诗句

    关于布袋和尚的诗句 1.关于“布袋和尚”的诗词有哪些

    1、传说当年契此翁,偶然来此笑春风。

    忽抛布袋归何处,地下天高一阁空。——宋.陈著《应百里李天益来求作奉川十咏似之·岳林》

    2、契此老翁无记性,都忘生月与生辰。

    春风桃李能多事,特地年年说向人。—— 宋.释普济《弥勒大士二月八生》

    3、还如在山间,契此适野情。老菊不作花,秋蝶转伶竮。

    独坐玩物变,万事与心冥。远怀韦苏州,觅句非为名。——宋.张嵲《九日三首》

    4、湖垠取微径,窈窕松门深。中有古佛屋,閴无人足音。

    春云带飞雨,冷色来苍岑。孰知戎马盛,但见藤萝阴。

    平生云卧想,正欲幽梦寻。不减避世士,契此太古心。——宋.张元干《丁未岁春过西湖宾藏寺作》

    5、三尺丝桐太古音,清风明月是知心。

    伯牙去后无消息,会见君家契此深。——宋.赵友直《承友携琴见访》

    2.布袋和尚的诗词

    布袋和尚的自题诗

    我有一布袋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布袋和尚的悟道诗

    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的待人诗

    宽却肚皮须忍辱

    若逢知己宜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3.形容布袋和尚的句子

    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

    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

    以神异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称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

    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欢喜佛”。

    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在中国多数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

    布袋和尚曾作有许多诗偈,阐述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为人处世的独特观点。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他的部分诗偈。

    4.形容布袋和尚的句子

    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以神异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

    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欢喜佛”。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在中国多数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布袋和尚曾作有许多诗偈,阐述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为人处世的独特观点。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他的部分诗偈。

    5.谁晓得布袋和尚插秧诗的含义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据说,这首《插秧诗》是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在游化民间的时候,曾经和一些插秧的农人在一起,为了度化他们而作。提起布袋和尚,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实际上,“弥勒菩萨”的这种塑像造型就源于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的法名也叫“契此”,由于他经常背着一个装着经书、钵盂等日常用具的布袋,行脚游化民间,所以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在他圆寂时,人们才知道他实际上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布袋和尚的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农人插秧时的见闻觉知,而实际上已经将修道时的内在境界和奥秘全部含摄无余。这首诗表面意思是,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道)”,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那么,这首诗真正所蕴含的佛理是什么呢? “手把青秧插满田”中的“田”实际上是指我们的心田——也即所有众生本有的犹如虚空一般的如来藏的光明,这句话中的“插秧”动作是指代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一切所作所为,如睹物闻声、行走坐卧、语默动静等。整句话的意思是,犹如青秧插满水田一样,我们平时的一切思想、行为和语言等都是在犹如虚空般的如来藏的光明中生起和消失,虽然如此,如来藏空性和光明的本性从来就没有动摇和迁变过。

    “低头便见水中天”中的“低头”比喻息灭所有妄想和杂念,将所有注意力全部收回来观察、觉照自己的身心;“便见水中天”意为“可以领悟到身心和外境世界的真正面目就像一望无际的虚空一样”。当一个人将全部的注意力用来悉心觉照、体验身心的真正面目时就会发现,我们的身心实际上并非通常所感觉的那样——有血有肉、实实在在、具有质地和重量,而是犹如虚空一般通透无碍、无有任何实性。

    如果一个人在体验到“不知身是何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悉心参究,渐渐火候到时,就会“桶底脱漏”,身心大放光明,体悟到不生不灭的心性。《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所以,构成我们身心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本性是空的、没有任何自性。

    既然空是诸法的实相,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和外境实实在在地存在呢?原来在我们的心中存在一种极其隐蔽、细微的心念,这种心念将自己的身心和外境的一切执为实有,犹如看电视的人在电视中执著有活人存在一样,这种执著显然不符合事实真相,是对诸法实相的颠倒执著或错误认取。对于凡夫来说,心中这种细微的错误执著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从来没有消失过,所以凡夫一直处在这种对世界的错误认知中,流浪生死,不能认识诸法的实相。

    “佛”是梵文“布达”的简称,“布达”的意思就是正觉者,所谓正觉即是从凡夫的这种错觉中觉悟的人。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后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所以,众生要想成佛,了悟如来的智慧德相,必须断除内心将诸法执为实有的错误心念。 “六根清净方为道”中“六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所谓“六根清净”,从比较浅的层次上来说,就是指这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时,内心无有“贪嗔痴”等烦恼心念伴随。佛经中常说凡夫“六根不净”,这并不是说凡夫的六根本身有什么不干净,而是指凡夫的六根对境时,意根中必定有贪嗔痴等烦恼心念生起。

    犹如食物中掺杂毒物,食物就再也无法食用一般。当我们的六根对境时,如果有贪嗔痴等烦恼心念伴随,那么我们就会感受种种痛苦和衰败。

    如果六根对境时,我们一方面能够做到让六根如明镜一般照了万象,一方面让自己的意根如如不动,无有分别妄想和破立,无有任何贪嗔烦恼,此即六根清净。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六根清净,就是真正的“道人”,此人一定能够渐渐趋入圣流,深刻体验心的本性。

    凡夫之所以流浪生死,其根本原因即是六根不净。他们的六根对境时,将自身和外境执为实有的愚痴烦恼就会自然生起;如果外境是可意的,则会生起贪心烦恼;如果外境是不可意的,嗔心烦恼就会随之而起。

    所以,一个道人应当时时“照顾”好自心,在六根对境时,应利用种种手段不让贪嗔烦恼生起,或者用觉照来消融贪嗔痴等烦恼。 “退步原来是向前”中的“退步”比喻将平时关注外境的注意力扭转过来,觉照自己的身心。

    凡夫不能觉悟的原因就是不肯“退步”,只知道“向前”——也即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投注在外境上,到外境上去攀缘妄想,而对内心所起的种种错误心念也从来不去观察,对身心的究竟真相也不去参究。任何一个人只要肯“低头”、肯“退步”,就一定能渐渐了悟诸法的真相,所以诗中说“退步原来是向前”。

    6.关于和尚的诗词

    1、《哭柏岩和尚》唐代:贾岛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2、《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唐代:岑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得旧珠。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3、《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唐代:刘长卿

    燃灯传七祖,杖锡为诸侯。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

    青山春满目,白日夜随舟。知到梁园下,苍生赖此游。

    4、《齐一和尚影堂》唐代:刘长卿

    一公住世忘世纷,暂来复去谁能分。身寄虚空如过客, 心将生灭是浮云。萧散浮云往不还,凄凉遗教殁仍传。

    旧地愁看双树在,空堂只是一灯悬。一灯长照恒河沙,

    双树犹落诸天花。天花寂寂香深殿,苔藓苍苍閟虚院。

    昔余精念访禅扉,常接微言清道机。今来寂寞无所得,

    唯共门人泪满衣。

    5、《题令宣和尚院》唐代:贯休

    轩窗领岚翠,师得世情忘。惟爱谈诸祖,曾经宿大荒。

    泉声淹卧榻,云片犯炉香。寄语题门者,看经在上方。

    6、《赠景和尚院》唐代:贯休

    貌古眉如雪,看经二十霜。寻常对诗客,只劝疗心疮。

    炭火邕湖滢,山晴紫竹凉。怡然无一事,流水自汤汤。

    7、《离乱后寄九峰和尚二首》唐代:贯休

    乱后知深隐,庵应近石楼。异香因雪歇,仙果落池浮。

    诗老全抛格,心空未到头。还应嫌笑我,世路独悠悠。

    萧洒复萧洒,松根独据梧。瀑冰吟次折,远烧坐来无。

    老ch寒披衲,孤云静入厨。不知知我否,已到不区区。

    8、《千秋岁(和尚学林寿筵节席)》宋代:刘辰翁

    新篘熟也,借问谁家早。梅影里,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56531蜂儿绕。三更残月上,一夜霜天晓。溪桥小,春风有意年年到。

    当年青鸟去,落叶无人扫。铜柱仄,瑶池老。残钟长乐树,坠马咸阳道。空回首,御街人卖南京枣。

    9、《子夜歌(和尚友)》宋代:彭元逊

    视春衫、箧中半在,浥浥酒痕花露。恨桃李、如风过尽,梦里故人成雾。临颍美人,秦川公子,晚共何人语。对人家、花草池台,回首故园咫尺,未成归去。

    昨宵听、危弦急管,酒醒不知何处。飘泊情多,衰迟感易,无限堪怜许。似尊前眼底,红颜消几寒暑。年少风流,未谙春事,追与东风赋。待他年、君老巴山,共君听雨。

    10、《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唐代:贯休

    王室今如毁,仍闻丧我师。古容图得否,内院去无疑。

    岳鬼月中哭,松龛雪次隳。直须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邺卫松杉外,芝兰季孟间。尽希重诏出,只待六龙还。

    不疾成千古,令焚动四山。感恩终有泪,遥寄水潺潺。

    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苦雾埋空室,啼猿有咽声。今朝益惆怅,曾沐下床迎。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

    7.关于和尚的古诗有哪些

    1、《颂石头和尚草庵歌》

    年代: 宋 作者: 释印肃

    石头和尚草庵歌,试问参方会世麽。

    千万莫将茅瓦比,离钩三寸绰清波。

    2、《白云端和尚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智遇

    接纳少机关,勘验无眼目。

    时时膈气筑,只要煨芦菔。

    3、《白云端和尚赞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宗杲

    少处更减,多处又添。

    达磨不会,却反西天。

    4、《呈中竺雪屋和尚》

    年代: 宋 作者: 释云岫

    重重法界华严境,烟柳满城春正深。

    弹指门开相见后,善财灰尽一生心。

    5、《送僧参太白痴绝和尚并石溪和尚挂牌》

    年代: 宋 作者: 释绍昙

    前宝公兮后宝公,分身说法在玲珑。

    参寻不用论宾主,十二面门元一同。

    6、《布袋和尚赞恭依圣上韵》

    年代: 宋 作者: 释慧远

    布袋挨开,猿啼晓月。

    海岳逃形,佛魔路绝。

    列列挈挈,翘翘杰杰。

    大机兮棒打不回闲,大用兮利剑流鲜血。

    别别,出海昆仑头戴雪。

    8.有关僧人的 诗句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白居易)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鸟窠和尚赞(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赠鸟窠和尚诗(白居易)

    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岑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带旧珠。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赠袒肩和尚(杜荀鹤)

    山衣草屐染莓苔,双眼犹慵向俗开。若比吾师居世上,

    何如野客卧岩隈?才闻锡杖离三楚,又说随缘向五台。

    乘醉吟诗问禅理,为谁须去为谁来?

    长芦夫和尚真赞(黄庭坚)

    松枯竹瘦,是其岁寒也。

    山高水深,不可犯干也。

    取多国士,庄严此土,如陶家手也。

    拂除方丈,置榻而坐,一不受也。

    首出万物,渊默雷吼,寂寥者之参也。

    若夫以法界印,印毛印海,则惊僧繇而走巫咸也。

    哭柏岩和尚(贾岛)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形容仙风道骨的老人的句子是什么?

    1.鹤发童颜目光炯炯。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可曾见人间烟火,哪里有世俗铜臭,好一位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

    4.远处那踱步而来的男子一袭白袍,身姿飘渺,白发三千,流泻在肩头,微微闪着光泽。

    5.身穿一件佛头青锦袍,腰间绑着一根苍蓝虎纹绅带,如瀑墨发无风自舞。

    6.只见远处站着一位白衣飘飘,手拿拂尘,容光焕发的老者。

    7.博爱天下,唯天下而存,不为世事动容,不为疾苦寒心。

    8.远处之人白须过膝,三千银丝随风飞舞。

    9.他虽年六十有余却身姿挺拔有仙人之姿。

    10.这便是神仙吗?即使年过花甲也不敢生出亵玩之心,只能卑微的仰视,如同仰视那轮明月般。

    11.五彩青纱随风荡漾,广袖无风自起,老者乃神仙也!

    12.好一位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

    13.此人虽年过花甲气质凌然出尘,完全不像是俗世蠢物。

    14.他虽年过古稀,却依然老当益壮不减当年。

    15.此人龙行虎步,风姿乃世间少有。

    发表评论